“孟母三遷”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已久,而現實中,安徽省合肥市臨湖社區居民趙本云就為了兒子黃飛揚能接受更好的學前教育,在過去一年里換了三家幼兒園。
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是近年來困擾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而不在國家義務教育覆蓋范疇之內的學前教育,讓許多中國年輕父母感慨“入園難”、“入園貴”。
此間,公辦幼兒園由于“物美價廉”成了人人想要的“香餑餑”,但遠遠無法滿足社會需求;而不少民辦幼兒園則存在或是辦學條件、教職人員達不到家長的要求,或是“貴族化”現象讓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臨湖社區位于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4年前,像趙本云這樣在城市化進程中轉變成“市民”身份的村民們陸續搬進了這個社區。
趙本云告訴記者,兒子上的第一個幼兒園是沒有辦學資質的“黑園”,出于對教學質量和孩子安全的考慮,很快她將孩子轉到了一所離家大約半小時車程的正規民辦幼兒園。“但是路遠不方便,而且每學期近3000元的費
用對我家來說,還是有點貴。”她說。
有著兩個孩子的趙本云沒有正式工作,一家生活來源全靠在經開區一家工廠打工的丈夫。
2012年9月,祥園幼兒園的開園讓趙本云一家高興不已,這所由地方政府以“公建民營”模式在臨湖社區內建成的幼兒園,新生收費標準為每人每學期1330元,比安徽省所有公辦園的最低收費標準每人每學期1400元還低。
為了讓更多兒童得到良好的學前教育,近年來,中國多地陸續在進行“公建民營”幼教辦學模式的實踐。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無償劃撥土地,并按照國家規定的幼兒園建設標準出資興建,建設完畢后可通過低價租賃、合作
、承辦等方式委托具有辦園資質的社會團體、社會機構或個人管理運營,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
目前,算上最新建設的祥園幼兒園,合肥市經開區已經建成12所公建民營幼兒園,總投入5200多萬元。前11所只收取極低的租金作為維修成本,而祥園幼兒園作為當地基層政府未來新的發展方向,采取了“零租金”的形
式。
祥園幼兒園委托方相關負責人劉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雖然學費低廉,但是光“零租金”這項一年就能減少50萬元左右的辦園成本,如果再加上合肥市對普惠性幼兒園的扶持資金,幼兒園即可實現保本。“現在只有不到
200個孩子,有望在2013年翻一番,屆時可實現微贏利。
在劉坤看來,比起高額利潤,民辦幼兒園更加看重與政府合作實現“公建民營”所產生的社會效益。
除了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對幼兒園“公建民營”的運營體制目前也正在積極地探索和推進中。
安徽省知名社會學家王開玉表示,在公辦、民辦之外,“公建民營”作為第三種“管辦分離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發揮“1+1大于2”的合力,但具體的配套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應加強政府
對此類幼兒園在辦學過程中的監督與引導。
“我們會持續跟蹤長期監管‘公建民營’幼兒園,包括收費和辦學質量。凡是出現違規辦學和安全責任事故的,均會被取消辦園資格。”合肥市經開區社會發展局教育辦公室有關負責人盧鐘毓說。
長期從事幼兒教育研究的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建議,為了保證“公建民營”的辦園模式在推行過程中不走樣,教育部門要對幼兒園教保人員加強培訓,提高辦園水平;同時有必要引入第三方力量加強監管,把
幼兒園真正辦成普惠園,杜絕高收費。